嘉兴到乌镇(嘉兴到乌镇多远)
嘉兴到乌镇(嘉兴到乌镇多远)
▲ 俯瞰乌镇。供图/乌镇
-风物君语-
在乌镇
不要急着过慢生活
要真的去慢生活
“朋友,我劝你千万莫要死钉住在上海那样的大都市,成天价只把几条理论几张统计表或是一套‘政治江湖十八诀’在脑子里倒去颠来。到各处跑跑,看看经济中心或政治中心的大都市以外的人生,也颇有益……所以此次虽然是一些不相干的事,我倒很愿意回故乡走一遭。”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乌云未散,作家茅盾从上海返回乌镇,写下了这篇《故乡杂记》。江南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八十多年过去,时势早已不同,来到乌镇的人们的心境却颇相似:不想被钉在大都市里的人们,出来感受别样的人间,获得内心的宁静。
▲ 雾失楼台。供图/乌镇
茅盾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家乡会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旅行目的地,一年中接待游客量超千万,是无数人心中的第一古镇。另一方面,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性盛会,一次次将乌镇推到聚光灯下……
▲ 乌镇互联网大会举办地。供图/ 乌镇
古韵与新潮能否兼得?这是令乌镇备受争议的一点。但话说回来,假如中国确有一个地方可以兼具古典格调与先锋属性,那这个地方一定在江南,为什么不能是乌镇?
最富庶的江南在梦里,也在水里
茅盾那次回乡,省亲之外,也是为小说《林家铺子》《春蚕》采访素材。他常常独步小运河边,凝视混绿的流水在桥墩下回旋,乡里人不知道,只传得“沈雁冰在对岸上看河水半天,一动勿动!”
▲ 乌镇西栅水上戏台花鼓戏表演。摄影/ 方托马斯
这事记在另一位乌镇人——作家、画家木心的《塔下读书处》里。1995年初,离开家乡五十余年的木心回到乌镇,他对家乡的衰败感到厌恶,唯独石桥与流水让他触景生情:
“江面运河的水是淡绿的、含糊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木心《乌镇》)
▲ 淡绿色的水面,深绿色的树影,温柔的水乡气质,谁看了不心动呢?摄影/ 方托马斯
▲ 从前慢,现在也慢。摄影/ 方托马斯
隔岸观水似乎是每个来到乌镇的人必做的事情。水是水乡之魂,柔波泛起,江南的盛景也就如画卷般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