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百年老店(一碗难求的老长沙馄饨)
长沙百年老店(一碗难求的老长沙馄饨)
古时候的讲法:馄饨由于面包皮包得严实,没有七窍,故而取浑浑噩噩之意,叫混沌,当时跟水饺没什么区别,直到唐朝才根据皮的厚薄区别开来。
全国各地都有馄饨,四川叫“抄手”,安徽喊“包袱”,广东叫“云吞”,福建叫“扁肉”,新疆的名字最有意思,叫“曲曲”,而长沙过去叫“饺饵”,现在的湘潭还有东升饺饵店,是个百年老店,看来湘潭和长沙的老味道还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馄饨无论叫什么,都是皮包肉,有的地方皮薄些,有的地方皮厚些,福州用肉捶打成皮,包出的馄饨叫“肉燕”。馅都是肉,新疆一定是用羊肉,江浙地区喜欢放些荠菜,大部分地区都是三起三落煮出来,有些地区也会蒸和炸。
第一次听到馄饨这个词来自长沙俚语:宝里宝气恰荸荠,神不能通恰馄饨。具体是什么意思不太晓得,估计单纯只是为了押韵,但馄饨两个字能和我最爱的荸荠摆在一起,想来也是人间美味。
小时候家里没人包馄饨,出去吃的机会也不多,也不记得是哪一年,在一个路边摊档吃到人生第一碗馄饨,只一小碗,滚烫鲜香,好过瘾。
▲陈新画作
据说过去长沙馄饨都是挑担子卖,一个小小的碗,装五六七八个,凤尾菜自取少许,出锅后一瓢滚汤,滴两颗麻油,热气腾腾,那画面很有烟火气,我没有见到过,所以只能请年纪更长的新哥凭记忆画两幅。
▲陈新画作
跟几个长沙本地老饕讨论什么叫一碗好馄饨,意见基本统一:花时间慢慢煨一锅筒骨汤,薄薄的擀些好皮子,买最好的肉,肥瘦相间细细的剁了,调得干稀适中,选几颗好胡椒现磨,猪油是长沙人最爱,自然越香越好。至于麻油和凤尾菜,众说纷纭,有说爱的必须要放,有说抢味宁愿不放的,我觉得都有道理。
其实我认为,长沙人对馄饨的要求还有个硬指标,就是“顺滑”,这就导致我们对皮和调馅有要求,皮绝不可以厚,馅不可以干硬,馄饨如果还要嚼就没意思了。
馄饨的包法也会影响口感,主流包法一般有三种:元宝,绉纱和金鱼,元宝包出来像饺子,金鱼包出来拖着个尾巴,绉纱的在长沙最常见,皮陷入肉中,皱巴巴的,文雅的说法像绉纱,我看像脑花。虽然这种包法最聊撇,但也最顺滑,很合适长沙人喜欢的口感,虽说是聊撇的包法,中间还是有技巧,各家依然有差距。
吃馄饨心急不得,连汤舀出一颗,把脖子伸得老长,轻轻的吹一吹,再凑近了吸溜到嘴里,抿一抿嘴,肉、面、和汤就都进了肚里。
现在的长沙,有些粉店也会有馄饨,寂寞的躺在一旁,是个搭头,味道基本上都是狗尾续貂之作,不吃也罢。
要吃好馄饨,还是要找专门的馄饨店,本来少之又少,而且要些名头,来来回回询了许多人,最终也只得到六家,约上几个长沙老饕,每家都去看看,花了两天,吃得昏天黑地。
一同前往的有屈强,富刚,陈新和马桶,分别是长沙娱乐业巨子,艺术家和文化人,保证是土生土长的老长沙,保证年逾不惑,毕竟探寻老长沙的味道,还是需要老炮。
第一站 长坡馄饨
这个店也有近二十年历史,在南湖路边,如今名声大得很,掌舵的是个年轻人,叫凌志,据说手艺是跟个老师傅学的,馄饨端上来温度很好,肉也细腻,皮子里没放碱,汤一喝就知道花了时间,浓郁鲜香,绝对是六家里最好的汤底。为了保持胡椒的香味,每桌配了研磨器,现磨,干辣椒凤尾菜都有,是一碗不错的馄饨。
凌志说他并没有太多秘诀,买好点的肉,订薄些的皮子,汤多熬些时间,调味料用贵点的,仅此而已,也是,对于一碗馄饨,真把这些做到了,即便没有老人传下的技术,也不会差。
第二站 启哥馄饨(芯宁馄饨)
非常感谢屈强带我来这家下麻园岭极不起眼的小店,店家见我们几位来者不善,使出了看家本领,一碗馄饨下得清清澈澈,鲜美无比,要什么有什么,相当均衡,当家的不晓得从哪里摸出一小包胡椒粉,神神秘秘的要我们放,哦哟,辛辣醒神,真的是画龙点睛,吃得在座的赞不绝口。
据老板介绍,芯宁有二十多年历史,冬天用凤尾菜,夏天用排冬酸菜,他家过去馄饨汤和粉汤用两种汤,馄饨汤更清澈,我们都不知道还有这种讲究。
第三站 老阿妈妮馄饨
阿妈妮馄饨曾经在长沙声名鹊起,这是老长沙馄饨的悲哀,这种海南馄饨馅极大,全部是肉,当年是要排队的存在,大批夜场归来的年轻人是阿妈妮的忠实拥趸,而我一次都没去过,就因为它不是长沙味,我晓得那种肉大又有海鲜的味道,但并不喜欢,既然吃馄饨,就不求肉多,要肉多就吃饺子了。
之所以来这家,一是陪几位老炮儿回忆当年,二是知道它为长沙本地人做了许多改变。果然,有酸菜,也有麻油,还有小肉馄饨,原本在海南,馄饨要求清爽,汤底甚至是清水的,在长沙,也变成了浓郁骨汤。实话实说,味道肯定是ok的,不然长沙人岂会买账。
第四站 双燕楼
马不停蹄到了北正街双燕楼,这是我一度认为不可超越的店,隔三差五会想它,只要不疯狂放味精,双燕楼还是长沙馄饨之王。
双燕楼的馄饨是有多种码子可盖的,公平起见,只点了四碗基础款:鲜肉馄饨,免味,路过明档时,看到汤锅里漂着四五只整鸡,心里很安慰。
其它几位去照相了,我在位子上焦急的等,活像这家百年老店是我开的,生怕它丢了我的脸。馄饨是没问题的,毕竟是有传承有底蕴的店,底汤,肉馅,皮和包法都很厉害,酸菜也极讲究,我甚至吃出了四川芽菜的味道,很特别。
富刚和屈强还是找到了岔子,店里没有干辣椒,汤也不烫了,这是硬伤,虽可以解决,但不可原谅。
第五站 老担馄饨
太平街口的这家店是郭江指导开的,老郭到底是个敏锐机智的餐饮策划人,所有老长沙元素老担都具备了,好麻油,好凤尾菜,碱水馄饨皮以及店门口那副馄饨担子,甚至还搞了根棍子滴麻油,相信没人敢不承认它的长沙基因。
下馄饨的外地人大妈一动手就被强哥抓了个正着,馄饨还没下就把麻油点在碗里,一定不是最佳时期,对不起芝麻本麻。老担的这碗馄饨再过几年也许会更好。
第六站 粹记小吃店
粹记也经营粉面,我看他家为粉面的那点榨菜丝清清爽爽,就晓得老板是个讲究人,老板感感一米八五,帅得该死,我问他为什么给店子取名叫粹记,搞得像个香港的牛杂馆一样,感感说他想做些纯粹的事。
感感的这碗馄饨的确也是纯粹,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用一只小碗装着,没有一丝败味,胡椒现磨,哪个都不会说这碗馄饨有问题,像这样一家开在伍家岭居民区的小店,能够做出如此像样的一碗馄饨,跟老板干净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走完这六家,我问各位老饕为什么老长沙的馄饨如此美味却难寻几家,大家给出的理由无非两个:馄饨费时费力利润薄是为其一,最主要是长沙人更愿意把馄饨当小吃,是睡前的一碗宵夜,是酒后暖胃的良品,缺乏日间市场的单一小吃,很难遍地开花。
不管长沙人是否将馄饨当作正餐,我们都不能否认,一碗鲜、烫、香、滑的老长沙馄饨是不可替代的美味,长沙街头巷尾的这馄饨六君子,就如同六位头戴斗笠,身着斗篷的侠客,风里雨里抱着剑,低头伫立,与其说他们在等待着什么,不如说他们在坚守着什么……
本次比革鲸探店不做排名,并非分不出高下,只是如今街面上拿得出手的店家寥寥无几,谈一论二似乎并无必要,其实记载的六家都可以一去,大家且吃且珍惜吧。
如果还有遗漏的高手,请各位在评论区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