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思乡诗(李白的这首诗只有短短28字)
李白的思乡诗(李白的这首诗只有短短28字)
众所周知,以情动人是唐诗的根本风貌。尤其是唐代的思乡诗,历来以真实传达出了游子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被人们广为传诵。无论是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还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亦或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不深入人心。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春夜洛城闻笛》,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很经典的一首思乡诗。虽说李白曾在《客中行》一诗中,留下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样洒脱的名句。但是当李白作客洛城(洛阳)时,还是被城中的笛声触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便有了这首感情真挚,余韵无穷的思乡名作《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它的意思是说,春夜里,不知道是谁的家中,飞出了断断续续的玉笛声,融入到春风里,飘满了洛阳城。可见李白的思乡之情,是因为他听到了笛声有感而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两句诗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它实际上是意蕴无穷,读后耐人寻味的。
我们都知道“暗”字,是有黑暗的意思,所以它自然对应了题中的“春夜”,不过这里其实有着多层意思。从“谁家”二字来看,李白他是不知道笛声具体从哪家传出来的,于是它便有了一种暗送的意蕴,似乎是专门为了李白而来,旨在触发李白的思乡之情。同时,“暗”字也有着断续、隐约之意,与后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思乡之情相契合。
除此之外,这里的“散”字也用得极好。因为笛声散入到了春风中,所以笛声便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而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便说明它可以触动洛阳城所有人的思乡之情。即这首诗后面两句所说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夜听到《折杨柳》笛曲的人,谁又能不触发思乡之情呢?
“折柳”,指的是《折杨柳》笛曲,是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我们所熟知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也是《折杨柳》笛曲。而它的作用,便是用来抒发离情别绪,因为古代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所以当《折杨柳》笛曲响遍洛城时,自然就是“何人不起故园情”了。
如此一来,虽然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自己闻笛的感受,但通过想象和夸张艺术手法的妙用,它似乎是抒写了整个洛城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是有着普遍性意义的,即很容易引起其他游子强烈的共鸣,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总的来说,李白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深入人心,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