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te是什么意思(日本人在说“可爱)
cute是什么意思(日本人在说“可爱)
想到可爱,我们会经常想到的事物、熊猫、猫狗、或者是小孩子,或者是你喜欢的人等等,虽然日本人也经常会这样用,但他们对“可爱”一词的使用可说是到了一个极致。那么这个风靡全球的日本“可愛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从科学角度研究“可爱”
“可爱”是现代日本人对人或事物表达赞赏时最常使用的词语之一。不仅用在动物和婴儿身上,还用在服装和室内装饰、点心等方面,能给人一种高兴、欢愉的感觉。但是很难解释什么是“可爱”,到底对什么赞赏时用“可爱”比较好。
“可爱”一词作为日本文化被广泛流行大约始于1970年代的年轻女性。当时,大家对任何事物的赞赏都用“可爱”来表达,很多成年人感叹这是因为年轻人词汇不够。但是,在那个时代年七个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日本的支柱之后,与时尚和角色扮演商品相结合的“可爱”作为代表日本的流行文化开始备受关注。随着角色扮演、游戏等cosplay活动在海外兴起,日本的“卡哇伊”开始传播到海外。
一听说日本本国文化在海外受到好评,就很容易自尊心受挫。但遗憾的是,“kawaii”并不是全世界国家都知道的。而且,几乎没有人知道日本的“kawaii”一词是由“kawa- EE”和“E”演变而来的。一般情况下与Hawaii(夏威夷)相同,发音为“Kawai”。
那么“可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如何向外国人解释呢?“可爱”和“cute”是一样的吗?在日本,很少有用语言进行解释说明的习惯。相比之下,他们更重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关于“可爱”,很多时候也只是举几个例子加以类比。但是,如果想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知道“可爱”是源自日本的流行文化,那么就应该用语言来解释“可爱”到底是什么。
为了解开这一谜题进而能够向更多人解释,科学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实验心理学是根据数据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以“可爱”为对象来了解一件事物的属性的研究是行不通的。因为可以发现很多例外,有时某个人觉得可爱但另一个人却不这么觉得。不过可爱的对象各种各样,但觉得一件事物可爱的人大概都有相似的心理状态吧。否则就无法用“好可爱”这句话来表达了。之后只能从实验心理学的视点来研究可爱这一心理。
不符合现有学说的多样性
动物行为学者康拉德·洛伦茨在1943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人类有一种对体型感到可爱的本能倾向。如果一个人的身体特征是:头比身体大、脑门宽又饱满、还有一双大眼睛,那么不管它是不是生物人类都会觉得它可爱。这种构造被称作婴儿模式(婴儿图式化)。
进入6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婴儿图式化进行实证研究,而以洛伦茨的直觉为基础的建议得到了验证。这一实证研究易懂但一般不为人所知。
另外,日语中的“可爱”也用于时尚、点心等与婴儿图式化无关的物品。另外,还有一些诸如“丑萌”等把“丑”和“可爱”结合在一起的表达。那么,如何解释不符合婴儿图式化的“可爱”呢?
通过以日本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解释。
“可爱”和“年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种表达与其说是养育或保护,不如说是和想要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以及想要待在对方身边的心情有关。
比如,虽然“笑容”不会被评价为幼稚,但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都很可爱。另外,通过记录面部表情肌的活动,我们还发现,人们如果看到可爱的东西,不到一秒就会露出笑容。看到可爱的东西会露出笑容,之后周围的人看到他们的笑容也会觉得可爱,继而也会露出笑容。像这样,“可爱”的感情在社会上不断扩散,而且呈螺旋式扩大,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可爱”螺旋。
促进社会交流的积极情绪
“可爱”在日本如此普及应该是有原因的。基于人类特有的行为可以知道没有意义的行为不会被延续下去。这也符合“物竞天择”理论。根据迄今为止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我们发现,在与可爱事物接触时会产生以下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 引起注意
· 想要长时间看
· 行为变得有礼貌
· 开始关注细节
· 想要握紧
· 话语变得拟人化
· 想要照顾一下
· 想帮忙
· 不再拒绝
· 对自己宽容
· 被治愈
这种“可爱”的特征,在社会的各种场合都能适用。例如,去日本的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有向可爱动物形状的路障以及工作人员的卡通形象鞠躬的指示牌。另外各企业和政府制作有代表性的“吉祥物”以缩短和顾客以及市民的距离。这样的尝试虽然已有一定的经验,但也可以科学地证明“可爱”的情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