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资讯:1800万 上汽大众告诉你如何将规模转化为市场
原标题:车市资讯:1800万 上汽大众告诉你如何将规模转化为市场
汽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了,随着人们对汽车需求量的加大,汽车公司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一些车企的最新动态都颇受关注的,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汽车资讯方面相关的信息吧
1月26日,2018年的第一个月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上汽大众又创造了一个新纪录,第1800万辆车——斯柯达柯珞克正式下线,上汽大众成为首家累计产量突破18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从1700万到1800万的新纪录,上汽大众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又一个百万辆。按照这一速度计算,在2018年上汽大众有很大的机会实现产量突破2000万,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将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数字背后,是上汽大众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发展蜕变,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呢?
产能提前布局 洞悉市场变化
上汽大众结合行业和自身发展趋势、前瞻性的规划,在上海安亭基础上,先后在南京、仪征、宁波、乌鲁木齐、长沙建立工厂,加之宁波工厂二期顺利投产,未来产能还在进一步扩大。相比其他主流合资车企,上汽大众的产能布局更加趋于全面,既有对于长三角地区重要汽车消费市场的联动覆盖,同时也兼顾到了中西部地区潜在市场,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下线,到1998年2月产量突破100万,上汽大众历经15年发展。而如今,每年上汽大众有两次产量百万辆级的突破。可以说“百万辆”在上汽大众已经成为常态。
规模成就市场 年销200万成常态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上汽大众凭借着206.3万辆销量成绩位列国内乘用车市场第一,继2016年销量突破200万后,力压老对手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再次实现“200万+”的高位增长。
经济理论中有一个叫规模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展,上汽大众得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敏锐地洞察市场需求并开展持续的探索与创新。1800万辆背后蕴藏的产能体系,正与“200万+”的销量结构联动起来,其产生的规模效益将共同推动上汽大众健康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其实现其对主流消费市场的供给,同时对潜在消费市场的同步挖掘。
多年来,上汽大众始终能做到快速响应市场,抓住用户痛点,实现完善的产品布局。上汽大众旗下大众品牌已经完成从A0级、A级、B级、C级轿车和SUV、MPV各细分市场的全面布局,无论是Lavida还是途观L、途昂,可以说各个都是独当一面的热销车型。
斯柯达品牌也展现出不俗的市场潜力。2017年斯柯达启动了SUV战略,除了已经上市的柯迪亚克以外,柯珞克也将在今年一季度将上市。1800万这一重要节点,上汽大众选择斯柯达柯珞克,无疑是为斯柯达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除了现有的产品布局以外,在新能源、移动互联等方面,上汽大众也有效整合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的多方资源,开展相应布局。大众汽车集团的新一代智能互联纯电动平台MEB项目已成功落户,聚焦移动互联及智能出行生态建设的多个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由量到质 持续提高产品品质
有1800万辆的产量,相应的便有近1800万上汽大众的忠实用户,而取得这些用户信赖的关键,则是在保证产能规模的同时,也要保证产能的“健康”——即持续提高产品品质。上汽大众严格遵循大众汽车集团和国家各项质量标准,建立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策略、新品开发、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让制造工艺的领先优势和品控环节的严格标准逐步内化于产品之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高品质的产品也带来了产品的高保值率。根据《2017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在一到五年的保值率排名中,途观在细分市场中均位列首位;Polo、朗逸、帕萨特、途安等车型的保值率均名列前三;在用户满意度方面,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CACSI)中,上汽大众荣膺七项冠军,整体用户满意度高居市场前列。高品质、高保值率的车,让消费者想不选择都难。
1800万辆汽车的下线,对于已经达到“200万+”级高位增长的上汽大众而言,不仅只是产能体系实力的一种昭示,而是从产能、产品品质、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营销渠道网络布局等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综合发展的国内领军合资车企的综合实力,也为上汽大众未来持续的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