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黄埔信息网 >汽车评测 > 评测小牛电动N1及大众改款朗 逸朗行怎么样

评测小牛电动N1及大众改款朗 逸朗行怎么样

时间:2019-12-09 14:42:58来源:黄埔信息网

原标题:评测小牛电动N1及大众改款朗 逸朗行怎么样

小牛电动车对大家来说还是挺新鲜的,品牌的创立或者说进入公众视线,最耀眼的大事件应该算京东的众筹项目。一个从无到有的电动踏板品牌,在京东短短10天的筹集期,已经拿到6555万资本,一举成为京东众筹中金额最高的项目,占据掉京东众筹历史金额10%以上,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类新概念的电动踏板车还是挺感兴趣的。

相对爱玛、绿源和雅迪,小牛电动倒是走差异路线,不仅为了完成点对点代步,而想雄心壮志地做电动踏板界的iPhone,首发就是用N1来大肆传播小资品质的“病毒”。

小资长相很得体 全身LED光源加持

跟平常见到电动踏板车不同,小牛电动N1体格很健壮,看起来跟俗称“小绵羊”的汽油踏板车挺像,档次感很容易跟市面上的电动踏板车区分开,是展示小资情调很好的介质。而我们这次拿到的小牛电动N1属于首发限量版,国内限量1000台,共有白、红、黑三个不同颜色,车身红蓝拉花是它最重要的特征。

小牛电动N1体格像“小绵羊”的好处是,骑着它出门够气派,可是跟汽油踏板车有共同的问题是,如果想要跟普通电动踏板车那样,在胡同里穿梭,出入菜市场的话,会稍微嫌它太宽了,掉头有点不方便。至于装载能力是差不多的,最大限载2人,座垫长度刚刚够两位成年人用,而动力的表现,我们后面接着说。

小牛电动N1有着跟奔驰S级同样的宣传口径,全车照明光源都用上了LED,前大灯还是远近光LED照明,夜间用起来还不错,我很喜欢这色温,跟汽车的LED大灯接近。而前大灯外沿有一圈O型的日间行车灯,理念跟汽车是完全相同的,白天开车的识别度很高,在灯光安全上,小牛电动N1用着和汽车是同样思路,想得还是挺周到的。

防盗器在小牛电动N1身上也有,有点类似轿车的逻辑。除了平常锁上车头锁和轮胎锁,它还增加车身防盗系统,主要功效还是发出警报声音。但经过实测,这声音听起来其实更像儿童音乐,阻吓作用还不如爱玛、绿源那么好。不过小牛电动还是给N1做了补救措施,就是每辆N1身上都有GPS定位,使用独立电源工作,可以跟你的手机App相连,万一丢失,找回的几率是很高的。

小牛电动N1电池布局在中间踏板下方,跟汽油踏板车相像,地台是做得很平整,盖板甚至还用上铁板锁止保护,以防电池组被偷,毕竟这电池组价格高昂(指导价:2759元),几乎占据超过一半的车价,不好好保护实在说不过去。

在找小资感觉 细节注重差异化设计

相对来说,小牛电动N1储物空间只能说中规中矩,座垫下能刚好放下半盔和充电器,前方有储物格能放手机和钱包。另外,小牛电动还给用户提供选装专用挂扣支架,用来拓展前部储物空间。我最喜欢的还是少见的USB充电口,跟储物格距离适中,行驶途中给手机充电真是很方便。

小牛电动N1采用锂电池组,内核由松下/LG/三星提供的18650电池并行组成,每节电池容量高达2600mAh,并且每节拥有PTC管,给电池提供电池和温度保险,BMS电池管理系统同样具备,用来管理电池组的各项机能,这些以往都只在电动汽车身上看到,在电动踏板车领域首次出现。电池组会根据配置有不同的容量差异,都市版60V20AH,动力版是60V26AH,以20km/h和同等负载的条件下,都市版可以走80km,动力版有100km续航里程。

另外,这组电池拥有两种不同的充电方式,第一当然是直接给小牛N1插电充,其次是可以把电池组直接抽出来带回家,10kg的电池自重对于男生来说已经有负担了,如果是女生自己用的话,拿上楼还是很费劲的。充电时间倒还好,充电1小时可以走20km,充满电只需要6小时,就能有100km续航里程。暂时来说,小牛电动N1是没有快充提供的。

续航里程高达100km 有两种动力系统可选

小牛电动N1的动力系统是最值得炫耀的部分,轮毂电机跟德国博世合作,带有自主研发的FOC动力控制系统,有EBS电子刹车系统,还带有动能回收,根据官方的说法,这套动能回收系统最多能回收6-10%的电力。目前小牛电动N1有都市版和动力版两款,除了电池组的差异以外,它们配有的轮毂电机功率也不同,都市版最大功率1680w,最大扭矩90Nm,而动力版要好很多,最大功率可达到2100w,最大扭矩更是达到110Nm。其实单单看数据,这辆小牛电动N1还是挺厉害的。

小牛电动N1另外一个炫耀的资本是悬挂和刹车,前后都有独立避震,刹车系统采用EBS电子刹车,而且都是碟刹,这在同级电动踏板里面还是挺少见的。为了让小牛电动N1卖个好价钱,配置上的本金确实也花了不少。

我在接触小牛电动N1以前,看着它的外形和配置表,已经在无形中让N1形成了高大上的形象,主要是各处配置亮点和名牌配置。但开起来的感觉让我觉得有些心理落差,前后避震的滤震效果是会优化些,但行驶品质并没有给我找到价格差上的距离。另外,电子刹车看起来是挺高端的配置,制动效果确实很好,但是过分灵敏的刹车很难找到舒服的减速效果,总会在不经意间制动过多,造成车身点头现象很明显。至于看起来很美好的动能回收,需要依靠刹车的配合,很难找到合适的回收点,这跟刹车不线性的设计有关系。

让我感觉最好的还是动力系统,动力有三个挡位可以选择,1挡对应22km/h,2挡对应33km/h,3挡能达到44km/h的最高速度。其实有这速度分段,平常可以把小牛电动N1交给老婆去买菜或者接送孩子,用来短途代步用不错,动力很好掌握。至于2、3挡,用来快速完成点对点的任务,例如完成家和公司的通勤,效果还是很好,110Nm的扭矩并不会让我们开起来感觉害怕,起步瞬间力气很足,就算是载着两位成年人上坡,这副博世的轮毂电机依然能够应付自如,3挡极速同样直奔44km/h,在动力设计上这副电机还是有余量的,关于动力的部分我都不担心。

至于续航里程,不同挡位间的差异就很大,以1挡20km/h左右速度巡航,续航里程能达到100km的基准。而我试过用3挡环绕着大学城走过,9公里就用掉近20%电量,一天拍摄都是用着3挡来开,回到公司共跑了28公里,电量表显示只剩余43%,动能回收没给予多少帮忙。所以想要多跑点距离,1挡动力是最适合的。

最后,有一点我要吐槽的是,因为电池组处在踏板处,体积过大让踏板离地间隙过低,我们平常上路肩或者过稍微高点的减速带,都很容易发生触底的情况。同时,拐弯的时候速度稍快也容易造成车辆动态不稳,弯道性能一般,而且车身侧面容易跟地面接触,车体设计部分稍微有点不合理。

Apps保持N1在线联系 跟汽车同步的互联思维

跟普通电动踏板车不同的是,小牛电动N1还把不少精力放在车载互联上,做着跟汽车品牌相同的App。通过这个“小牛管家”,我们可以看到车辆的耗电量、剩余续航里程、充电数据,甚至还能有车辆自检系统,这倒是做得跟汽车OBD很像。另外,我刚才也提及过,小牛电动N1车内带有GPS定位功能,电源是独立供给的,万一发生车辆被盗,通过小牛官方或者手机App还是能找回来的,安全性能比普通电动踏板车更有保证。当然,你还有个更稳妥的做法,就是给小牛电动N1额外购买盗抢险,跟汽车相同,出现偷盗情况,保险公司会按照车价全额赔付,但你每年得给299/399元保险费(含第三者责任险)。

总结:能得到跟汽车品牌相近的服务 但这小资情调需要你额外埋单

小牛不仅仅是将产品往精品化路线去引导,连售后服务也近乎是直接拷贝汽车品牌。小牛给N1提供7天无理由退货,30天只换不修服务,全国有2000家网点提供服务,线下有实体店体验和展示,订购只能从官网完成,这跟网购电器产品是很像的。而最近放出的NIU CARE保养计划,就跟我们平常汽车保修保养很像,小牛N1拥有两年三万公里的主要部件保修(对于电动车来说很难走到这里程!),保养则提供27项专业检测,这跟汽车4S店给我们保养的类似,公里数倒没有限制,有一年两季度的免费保养服务。这理念倒是想法很好,把电动踏板车往高端方向去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工具那么简单。

最后得把价格放上来说了,满身挂着名牌供应商的小牛电动N1都市版售价3999元,我们试驾的这款动力版得4999元,主要差别在电池组和电动机部分。小牛电动N1动力版车型的售价,在国内电动踏板车市场可谓是旗舰,下决心花5000元去买一辆电动踏板车,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爱玛也有类似的车型,电动机也是博世提供,小牛电动N1优势在于100km的续航里程和更强的动力输出,还有类似于iPhone的品味概念,这些都是支撑小牛N1价格看涨的因素。

说实话,小牛N1的想法和定位都很小资,细节处也懂得迎合年轻用户的口味,把电动踏板车包装车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代步工具那么简单。可是这些都需要你额外去埋单,虽然整体售价仅仅是跟一台iPhone 6S差不多,但对于一辆电动踏板车来说是挺贵的。而作为全新的品牌,小牛电动N1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

我们现在常说国民老公、国民岳父、国民男友……如果有“国民”轿车的话(加双引号源于觉得真正的国民轿车得是中国品牌),由家轿在中国露面至今,始终想到的都是大众,从以前的捷达桑塔纳,到如今朗逸,都是街上跑得最多的轿车。大众中期改款的朗逸/朗行早在今年九月就已上市销售,这次试驾会多少有点姗姗来迟。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活动行程所限,这次所拍的图片以朗行为主,但朗行跟朗逸之间的共通性很多,评价基本可以通用。

变化一:长得更像帕萨特

改款车的标准动作就是换新的前格栅和后尾灯,这两处变动由于很容易被人所察觉,营造新鲜感方面可谓事半功倍,毕竟改款首要目的是缓解审美疲劳。其中朗逸外观变化相比朗行更为明显,归结起来就是前格栅和尾灯都更像帕萨特,低端车长得高端车 容易让买家觉得物超所值。另外尾厢盖上增加的“小鸭尾”让朗逸年轻了几岁,不过朗逸整车仍是偏于老成,很难像厂家所说,朗逸目标购买人群是80后。

就像CCTV新闻联播能看出很多画外音,朗逸/朗行的车尾徽标能窥探大众的一些“政治变化”。最近上海大众已经更名为“上汽大众”,但由于试驾车属于较早前生产,上面印着仍是“上海大众”。大众车型逐渐学习奥迪的做法,不直接标识实际排量,而是用加速能力来划分动力,比如1.4T就叫230TSI。那套换算公式就不再搬出来说了,只要知道数字看着更大,车主心里觉得更有面子就可以了。

变化二:内饰跟木纹老先生说再见

初看觉得朗逸/朗行内饰要比老款精致很多,甚至误以为大众将整个内饰重新设计过。可是翻出老朗逸照片出来看,发现新款只是给中控台换用另一种材质罢了。过去朗逸中控台用的是很老气横秋的木纹饰板,如今换成跟高尔夫7类似的钢琴黑面板。材质变化导致车厢整个观感出现颠覆,朗逸/朗行的内饰可写进《论搭配重要性》这本时尚教材中。

车厢观感效果虽提升明显,但老朗逸车厢中一些长年被用户或媒体诟病的问题仍没进行改善。方向盘依然只能两向调节,目前连部分A0级车都可以四向调节了。座椅靠背仍为旋钮调节,旋钮位置不就手之余,阻尼还很重,而且调节速度很慢,需要用别扭的姿势在那里痛苦地狂扭一番。好消息是改款后增加主驾驶电动调节功能,坏消息是高配车型才有。后排坐垫依然很短,上图是长腿欧巴(也就是我)的演示,大腿 一半是悬空。短坐垫让人看着以为腿部空间很大,实际坐起来算不上舒服。上面这些问题要修改起来都只是举手之劳,但大众就不是不改,实在固执。

变化三:配置升级,增加1.2T蓝驱车型

【图中标有“new”的代表是新增配置】

朗逸/朗行通过增配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比较值得一说的是MKB连续碰撞制动功能。所谓的MKB能预防交通事故中的二次碰撞,听着很深奥但实际原理很简单。就是当车辆在发生碰撞后,车辆能自动刹车至停定,停定后还能打开双闪警示后方车辆。这样能避免在一次撞击后,驾驶者出现晕眩而失去对车辆的控制,由此引发二次撞击而造成更大的损伤。另外,显示质量很粗糙的多媒体系统换成大众最新的MIB(点此阅读),不过要在高配车上才提供,低配仍沿用老系统。

朗逸增加了一款蓝驱型号(朗行并不提供),属于车系中唯一一款配备1.2T发动机的车型。除了用超小排量发动机以外,蓝驱版还有一系列的节油措施,比如更平整的底盘、发动机启停、制动能回收等。蓝驱座椅为针织材质,厂家称针织座椅在夏天暴晒后也不怎么烫屁股,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使用强度。嗯, 这解释勉强收货吧……

驾驶:名副其实的买菜车

我们以前已写过N次朗逸的试驾文章,新车表现大同小异,就是一台买菜车。开起来谈不上什么质感,却又没什么大的抱怨,很像丰田做卡罗拉那套中庸哲学(叫平庸其实更为合适)。比如说底盘,车评人可能会说它过大坑时动作显得有点松垮单薄,但它却能用软来滤掉很多路面冲击,普通买家并不会挑剔什么。另外,很轻很轻的方向盘阻尼,也是一副买菜车的架势。

这次同时开到了朗逸和朗行,实际它们的差别不仅限于三厢和两厢。如果不是对尾厢装载特别有需求,我们更建议选朗逸,因为舒适性做得更好。朗行功能性上比较接近于旅行车,悬挂调得比朗逸硬。朗逸/朗行原来底盘水准就一般,调硬后舒适性就会打折扣。朗行由底盘传入车厢的零碎震动比较多,让人对路面沥青纹理略知一二。而且朗行尾厢和乘员舱并没隔开,加上两厢车尾厢的共鸣腔效应,朗行车内听到的底盘噪音要比朗逸大。还有一个就是静态方面,朗逸后排靠背要比朗行更倾斜,后排坐姿也更为舒坦。

动力系统选择方面,朗逸/朗行不像卡罗拉那样,很容易找到两全其美的选择。1.6L便宜而且可靠性不用担心,但开起来的感觉偏肉。1.4T对于很多人来说,加速表现又过剩。新加入的1.2T会不会是个很适中的选择?开起来确实如此,那种从容不亢奋的感觉,我认为是目前跟朗逸/朗行很搭的一副动力系统。可是1.2T车型仅有一款,配置上的性价比也不高。厂家虽然没提及机械上的表现,但这次试驾感觉朗逸/朗行1.4T的双离合换挡动作比老款还要平顺,起步粘滞、低速轻微顿挫等一些小瑕疵也消失不见,表现好得实在难以找茬。考虑到朗逸销量如此高,大众在动力匹配上多花几分心思也不奇怪。

总结:销量不一定是产品力的晴雨表

改款朗逸/朗行外观和内饰细节有所变化,增加了配置,以及对双离合进行完善,产品力上并没有质的变化。尤其是当中的朗逸,属于非常畅销的车,但回归产品本身,后来者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它。如果想买入门的自吸动力,朗逸/朗行基本没什么可取之处,更建议考虑像英朗、C4世嘉等的新车;如果你买台加速表现较强的涡轮车,凭借DSG的快顺兼备,朗逸/朗行1.4T在动力方面还是能扳回点优势。分开来讨论,朗逸/朗行1.6L推荐等级为“值得推荐-”,而朗逸/朗行1.4T推荐等级则为“值得推荐”。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免责申明|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www.huangpujs.cn 版权所有